核辐射其实是原子核从一种结构或者一种能量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结构或者另一种能量状态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微观粒子流。核辐射可以使物质引起电离或者激发,故也称为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又分直接致电离辐射和间接致电离辐射。直接致电离辐射包括质子等带电粒子;间接致电离辐射包括光子、中子等不带电粒子。实际上核辐射普遍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包括水和空气,这是亿万年来存在的客观事实,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人们对某些放射性较强的物质缺乏了解,就可能会伤害自己的健康。
科学研究发现,影响人类的核辐射主要有三种,即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α射线是由氦原子核组成的粒子流。它质量大且带电荷多,但穿透物质的能力弱,射程也短,只要用一张普通的纸就能挡住。但如果进入人体,就会造成危害性很大的内照射,因此在防护上要特别防止α发射体进入人体内。β射线是由高速电子组成的。与α射线相比,β射线有较大的穿透力,能穿透皮肤的角质层而使活组织受到损伤,但它很容易被有机玻璃、塑料或铝板等材料所屏蔽。其内照射的危害也比α射线小。γ射线与X射线类似,也是由看不见的光子组成的。它的穿透力最强,能穿透一米多厚的水泥墙,因此在外照射的防护中对γ射线的防护最重要。但由于γ射线是不带电的光子,它不能直接引起电离,所以它对人体内照射的危害要比α、β射线都小。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人们对核辐射如此过敏。然而,对日常生活中的辐射污染,却漫不经心。做CT、做胸透,简直就是家常便饭,只要患者需要,绝大多数医生不会拒绝。而且,在进行此类检查的时候,相关防护设施、防护服等,不少医院准备得都不够充分。笔者参加多次体检,每年都有胸透,可有的同事不穿防护服,医生也不提醒。专家认为,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目前国内的CT、核磁设备的人均配置量远高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构成诱导消费的情况,这些设备的过多使用是属于卫生资源浪费。
《医学论坛报》提供了一组数字:每年自然环境对个人的辐射量约是3mSv(毫希伏),而1次腹部、脊柱或全身CT的辐射量约为10mSv,是自然环境下3年的辐射总量;1次胸部CT相当于1个人2年多接受的辐射量,头部、心脏CT的辐射剂量小一些,一次也有2mSv。多次重复CT检查,辐射剂量和相应危害可以累加,癌症的发生率就可能增加。
不比不知道,原来,在日常生活中,也许是医学无知,也许是“过度检查”、“过度治疗”等。一不小心,在例行体检和疾病检查中,我们就可能陷入“过度CT陷阱”中,这是应该引起警惕的。因为不管是CT还是核磁,都仅仅是检查手段,而不是治疗手段,检查本身并不能带来健康,过度检查却会伤害身体。
因此,对于带有辐射性的医疗检查,笔者认为应该提升安全警戒级别,仅仅是“患者要求做”是不够的,应该让医生和专家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判断,本着“能不做,就尽量不做”的原则,减少患者被辐射的可能性,多一些专业审查。
据报道,在德国,医生是不会随便开出X光片检查单的。拍片前,医生详细给患者介绍X光检查流程后,亲自帮患者穿上厚重的铅防护服,把脖子、胸部、下身等部位都罩住,还要戴上防护头罩。一切准备得百密无疏后,医生才按动拍片快门。这种精细化的医学安全职业精神,这种发自内心的“患者为本”,很值得我们学习。
免责声明:本商铺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一比多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友情提醒:为保障您的利益,降低您的风险,建议优先选择商机宝付费会员的产品和服务。